《数字摄影机》课堂笔记-电影量光与曝光
-
电影量光分类
-
量亮度(测反射光)
一般远距离点测光时使用,测量物体所受环境影响之后的结果 -
量照度
测量照度最准确,不受被摄体的颜色、背景和逆光的影响,测量物体所在位置受到的光线。
量照度
量光时 将测光表的光敏探头放置在与被测体相同的光线下,探头要指向摄影机的方向。
量光的注意事项:
测光表尽量要靠近被摄体
防止杂光干扰测光表探头,需要用手遮挡杂光 -
量亮度
亮度测量:测光表与摄影机在同一位置测量
将感应头对准被摄物体即可,类似照相机的点测光
-
量亮度(测反射光)
-
量光的测光表
可以精确点测光
世光L-758D -3600元
世光L-308DC -1400元
308s 是平面摄影使用的 308DC(Digital Cinema) -
注意事项
测量天空照度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测量地面阴影里面物体照度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
光比和光比的测量
光比
被摄体的照度值之比
作用:
调整影调反差
美化被摄体
实现特殊效果
光圈相差0档 = 光比是1:1
光圈相差1档 = 光比是1:2
光圈相差2档 = 光比是1:4
光圈相差3档 = 光比是1:8
光圈相差4档 = 光比是1:16
光比的测量
要使用平面测光探头模式测量
要使平面测光探头正对着每个光源的方向测量。
摄影曝光的确定:
要根据剧情的气氛和摄影师的创作意图来确定 -
曝光曲线、订光点、曝光宽容度
曝光控制的四种途径
斑马纹
直方图
伪色彩(假色)
示波器
-
亚当斯区域曝光法
亚当斯所处的时代还处于光学 机械的纯"手动"操作阶段,他提出的他提出的分区曝光法似乎太古老了。
但事实上,这种方法真的过时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种方法的作用还有很多
1.提供了一种曝光控制的简洁的、可量化的思维方法。
2.为摄影者之间的语言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段。
3.这种方法与特定的现代摄影技术建立某种关联后,可以将这种方法用于日常摄影实践。
下图是一个彩色的照片
被转为黑白(灰度)之后的图片
以灰度条为例在图片中按照编号标注好各个曝光区
如还不能理解可以将图片想象成下面这张的样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要在拍摄之前考虑的
用黑白胶片时代的语言来讲,分区曝光法可以被解释为:通过相机的取景、胶片的曝光、胶片的显影、相纸的曝光、相纸的显影过程,控制影像不同密度区域的纹理分布,从而实现完美的构图。
用现代数码照相技术的语言来讲,分区曝光法可以被解释为:通过相机的取景、相机的曝光、数码影像的计算机后期处理手段,控制影像不同灰度区域的纹理的分布,从而实现完美的构图。
再看看亚当斯对各分区数字含义的注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分区曝光法对彩色摄影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了:
0 纯黑
1 近似黑,有细微的影调变化但没有纹理细节
2 纹理最暗的部分,稍有一些可辨认的细节
3 较暗的材质和足以辨认的暗部细节
4 较暗的树叶、较暗的石头或风景的阴影
5 中灰:清澈的北方天空、皮肤的暗部、一般光照下的木质
6 通常的白种人的皮肤、明亮的石头、风景中雪的阴影
7 很明亮的皮肤、有一定反光映照的雪的阴影
8 明亮而且可辨认纹理的石头、雪的纹理
9 有细微的影调变化但没有纹理细节、雪的反光部位
10 纯白:光源和明亮的反光
相机中的直方图和内置的测光功能就为分区曝光法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当你的相机显示直方图时,我们可以将这个直方图与分区曝光法的亮度区建立一种关联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直方图中分布着很多条竖线,每条竖线表示一个灰度级的像素分布数量。我们可以将这些竖线分为11组,与分区曝光法的11个亮度区对应。
从上面这个直方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画面中大部分景象的明亮度分布在2区和8区,而其它区域分布的内容较少。画面中最明亮的区域大致分成在8区,亮度最高的区域分布在9区,而树叶的明亮部分可能分布在6区。如果相机拍摄时只能通过直方图显示当前曝光的状态,对分析画面中各部分的曝光区域还是有一定难的。但在拍摄前和拍摄后观看像的直方图,绝对是掌握正确曝光的唯一有效方法。
有位影人曾说过:要相掌握正确的曝光,要相信直方图,不要相信液晶屏和光学取景器
数码单反相机光学取景器中的曝光提示刻度,是可以运用于分区曝光控制的更为直观的分析手段。
我们可以将这个刻度与分区曝光法的亮度区建立一种关联关系,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将照相机的测光点对准一个被摄物体时,在曝光提示上曝光提示出现在哪个刻度值,画面被拍摄后这个区域的亮度基本上就分布在分区曝光法所对应的亮度区域。例如,如果我们对准人的面部明亮部分测光并通过调整光圈或快门,使测得的曝光指示停在 1的位置,拍摄所得的影像中,面部明亮部分的亮度区就分布在7和8之间。
拍摄时,如果将相机中心测光点对准一个被拍摄画面中的一个区域,相机就如同一个测光表,通过刻度提供这个区域的曝光信息。根据刻度与分区曝光法的亮度区的对应关系图,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在当前的曝光设置条件下,这个区域在拍摄的画面中所在的亮度区域。
如果拍摄人像,则将中心测光点对准人的面部并半按快门。这时,在曝光刻度提示条上应有一个标记停在某个刻度位置,提示当前被测光的区域的曝光状态。如果当前被测区域的曝光过度或过低,则在曝光提示刻度的-2端或 2端出现提示。这时,通过调整光圈大小、快门速度或感光度(ISO),可以使这个被测区域的曝光指示出现在-2端和 2端之间的某个位置。
根据分区曝光法的建议,人的面部明亮的部分应分布在6区或7区:
6 通常的白种人的皮肤、明亮的石头、风景中雪的阴影
7 很明亮的皮肤、有一定反光映照的雪的阴影
那么正确的曝光提示应停留在0和 1两个值之间。如果实际提示位置偏左,则说明曝光不足,需要通过调整光圈、快门或感光度(ISO)增加曝光量。如果实际提示位置偏右,则说明曝光过度,需要通过调整光圈、快门或感光度(ISO)减少曝光量。
注:很多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调整幅度都是与上面图中的曝光刻度提示对应的:在每一个曝光整数档位中,还有两个档位,即1/3和2/3档。每一个整数档位之前的曝光量为增加或减少一倍。如果原来设定的曝光量在测量被拍摄画面时的曝光提示刻度值为0,增加一档曝光将会使曝光刻度提示刻度值移至 1。
下面是光圈档位与的曝光变化的关系(设光圈F8为中间档,在档位类型中,标有*号的档位之间的曝光量为的差数为一倍,平时所说的差一档、升一档、降一档就是指这种档位):
下面是快门档位与的曝光变化的关系(设光圈1/100秒为中间档,在档位类型中,标有*号的档位之间的曝光量为的差数为一倍,平时所说的差一档、升一档、降一档就是指这种档位):
从上面两个图示中不难看出,分区曝光法的亮度区每提高或减少一级,大致与光圈或快门速度的1/3档位对应。这样,我们基本可以这样记忆:光圈和快门速度每调整一个1/3档,相当于按分区曝光法的分区将影像中的全部亮度区移动了一个区间。例如:将快门速度由1/50秒调到1/60秒,原来亮度分布在5区的影像就会移至6区,原来亮度分布在6区的影像就会移至7区,依此类推。
确定了被拍摄主体的曝光值后,可以将中心测光点对准画面的其它部分,如头发、背景中的树叶、明亮的建筑墙壁、地面的阴影、天空等位置,检查不同亮度的区域是否处于正确的亮度分布区。
如果明亮的区域或较暗的区域偏离所期望的位置,例如:
根据分区曝光法的建议,较暗的树叶、较暗的石头或风景的阴影应分布在4区,即曝光提示停留在0和-1两个值之间。
在拍摄时,可能需要调整光圈来控制景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拍摄主体的正确曝光,每减小一档光圈(例如由F5.6调至F8),需要将快门速度降低一倍(例如由1/100秒调至1/50秒),以维持被拍摄主体的正确曝光。
在拍摄过程中,对各个区域明暗度的控制是有限的。如果被拍摄主体与陪体或背景的反差过大或过小,(要记住,当前的曝光对拍摄主体是合适的)就需要在保持主体曝光分布区域的基础上调整其它曝光区域的分布。这时,就需要在后期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调整了。
分区曝光法在影像拍摄过程中似乎只能指导我们正确地控制被拍摄主体的曝光。由于我们无法在拍摄过程中改变影像中各区域之间的亮度关系,因此分区曝光法在拍摄过程中的运用也就没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了(这只能说是我目前能够理解的状态)。
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将帮助我们对拍摄的影像纹理的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正确地掌握好被拍摄主体的曝光控制。按照这种思维方法拍摄到的图像,可以在后期数码影像处理过程中,真正对各个曝光区的明暗进行调整,从而得到让人过目难望的照片。
最后希望大家能对曝光控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在实际应用中注意到这些问题。
文章评论